當我熱情投身于公益事業時,總忘不了身邊的重要成員:我的丈夫陳炳龍——省林業廳一名退休干部,一個有愛心的追夢人。還記得2009年秋,我在社區金秋花園六幢底樓,注冊成立了心理咨詢服務所,炳龍便在成立會上致詞感謝各位,也從此開啟了我們夫婦倆助人助己、奉獻社會的圓夢之途。這也使我們的退休生活幸福快樂。 已故家父何任教授生前十分喜歡他的大女婿陳炳龍。從1975年秋炳龍成為我家一員至2012年春何老先生去世的37年間,何老先生從未批評過自己的大女婿,相反,時常要聽聽大女婿陳炳龍對時事政治的解析和對廉政建設的見解。而炳龍每次也非常孝敬和聽老人的話;家母陸景濤也同樣十分喜歡大女婿的敦厚,還不時與他交流烹飪心得。炳龍從部隊復員回杭州后也不時燒上可口的好菜,送給岳父岳母品嘗。 退休后,我們都意識到社區作為社會的地域單元,對國家和社會都會產生重大影響,所以熱心投入社區公益事業。在已建立了凱益薈、金秋花園兩個咨詢點后,今年又自費拿出幾萬元,再次注冊第二個公益性民辦非企業單位“何鈞心理咨詢工作室”。這一過程也使我對陳炳龍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,因為在日常生活中,他可是個出門都坐公交車的人,對于公益事業他卻如此大方。 可貴的是炳龍對同事、朋友、親人總是包容的。這些年我不停地讀這個那個,考這個證那個證,他更是默默支持,堅持幫助我;在一些大場合,他甘心在幕后做我的堅強后盾。不是嗎,剛剛過去的6月14日那天,我被通知要去杭州電視臺參加“德耀錢塘”第三屆感動江干十佳道德模范的頒獎典禮。那天早晨,炳龍在餐桌上用小紙條寫了三點給我的提示:“新時期的黨員不能混同于一個普通群眾;要抵住誘惑,處理好實惠與信念的關系;實現中國夢要腳踏實地,擺正過得去與先鋒模范作用的關系。”這使我既感動又欽佩。感動的是,我們都是逾花甲奔古稀的老人了,而炳龍對黨的赤子之心不減當年。在這近5年的追夢過程中,我們在助人中也提升了自己。我從內心體會到:在近40年的平常生活中,他是沒有被披紅戴彩的“真模范”。 |